人皆为善才是法治的基础
2019-01-17 16:10:34
  • 193
  • 0
  • 1
  • 0

人皆为善才是法治的基础,法律是自由的基础,可生而为人无时无刻不受着限制。但有些限制是我们自找的。

看了一个八分钟的动画片,终于知道为什么中国的父母控制欲那么强,原来孩子被生下来除了养儿防老,还是为了给自己解闷儿的。

在动画片里,那个儿子离家不回、老伴儿也不跟自己聊天的老太婆,她把自己吃剩的一个包子变成了孩子,然后作为母亲,她陪着孩子又长了一回,孩子要去上学了,孩子青春逆反了,孩子交女朋友啦,快乐的陪伴与深深的眷恋之后,她不得不又面临再一次的别离,在最后的危机时刻,她把包子变成了的儿子“吞”了下去……

我们都说母爱是最无私伟大的,可是父母尚且以爱的名义控制孩子,我们如何才能拥有真正的自由的呢?

国家用有形的监狱关押有明确罪行的犯人,以免社会乱成一锅粥,这叫法制。但如果用越来越胆怯,越来越凶残的老百姓去监视所有可能的犯罪,奖赏告密者奖赏作伪证的,那么这个整个世界将变成没有围墙的监狱,人人自危,这绝不是德治。

我们渴望自由,那么自由的精神与灵魂如何才能得以保障?为什么以德治国了几千年,今天开始受到猛烈的攻击?也许我们可以从那句“人皆求善” 去找出一点端倪。

生活于差不多同一时代的柏拉图与孟子都希望找到一个完善的社会体制。孟子渴望挽救“礼崩乐坏”的社会,柏拉图面对伯罗奔尼撒战争给雅典政治生活带来的混乱局面,也希望为雅典乃至整个希腊世界设立一个完善的社会体制,因为思维方式的不同,形成了今天东西方两个不同的文明。

我们来看看柏拉图是如何证明“人皆求善”这个命题的,柏拉图通过简单明了的逻辑分析让我们明白了只要找到真正的善并进行判断选择,就可以避免以恶为善带来的悲剧。我们一起来见识一下他如何用排除法证明这个命题的。

我们都同意把人分两种:一部分求善,一部分求恶,先不管求善的那部分人,对于求恶的还可以进一步分为两类:一类是以恶为善而求恶,一类是明知恶而求恶。对于前一种,他们求恶的时候,并不知道自己在作恶,相反,他们以为自己在行善,这属于善恶不分,把恶判断为善,其主观愿望是好的,所以我们把它归为善的那一类。接下来对于明知恶故作恶的人也可以分为两类:一种是明知为恶,但是为利而求恶,另一种是明知为恶且无利而求恶。前者如贪官奸商,明知道这么做不好,但受利益和欲望的驱使还是作了,其实他们不是想干坏事儿,只是因为有利可图,这说明他们本身并不是坏人,只是目光短浅所致,在做决定的时候,他把这个利益当作最重要的善,人不为己,天诛地灭,显然他以此为依据做的选择,对自己好并没有错,在柏拉图心中这是属于求善的。那么还剩下最后一类人,明知为恶且无利可图而求恶,他们可能是为了满足自己的某种快感,有的是为了报复社会做出一些极端的行为,复仇也好,认为社会不公也罢,他们在作出选择的时候都认为自己是善的,所以完全没有理由的恶行是不存在的,这是一个空项。因此,人人皆为善是成立的。

以柏拉图的“人皆为善”为基础所建立的法治社会里,法律是用来治病救人的,因为无知,因为冲动,因为缺乏智慧,人们做出了错误的选择和行为,造成恶果就要承担责任,接受法律的制裁,他是所有人的反面教材,也是对受害者的补偿,经过不断的实践学习和反思,所有人就在追求善的道路上更进了一步。在这里没有人是真正的恶魔,大家都是在黑暗中摸索前行不断成长的孩子。我们都愿意让法律更加的客观公允甚至人性化。

我们的孟子呢,他认为只要按照社会既定的规范行事就是善的行为,相反则是恶,可是为什么各诸侯国会违反“周礼”呢?因为站在不同的角度各自为政大家都没错,但是梦只觉得,这样的社会人人都在追逐自己的利益是会乱套的。孟子和梁惠王之间的对话我们很清晰的可以看到他的思维,“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孟子希望梁惠王有仁德之心,这是正宗的儒家以天下为己任,希望用道德去管束君王,以仁爱之心待人,大家各退一步,那么国与国家与家人与人之间,相安无事,覆巢无完卵啊,无论是对于国家还是人民都是有好处的,所以孟子的理论时,我们应该善待他人,注意是“应该”,这是权衡利弊下的理性选择,然而应该做的事儿没有做的太多了,很多人都不是理性的人,所以,当他们以“应该”为出发点制定出的一整套伦理道德行为规范,越用越不管用了。

孟子所说的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自信,是非之心这些原始情感只是简单的将人与动物比较得来的结果,都没有系统的论证过。孟子在和告子讨论人性时谈到:“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 我想问, 水向下人就一定向善吗?这根本毫无逻辑嘛,何况水还蒸腾上天为云呢。他用揠苗助长的故事来启发大家不要违背人善良的天性,但是善究竟是什么,他自己可能也没搞清楚。孟子的道德仁义回避了善的实质,远离了善的真相,他甚至否定了人自私的本性,要求统治者施行仁政,要求每一个人说话,做事儿都要形成规范,用心的去处理人际关系:仁爱,谦让,包容,尊重,孝顺,但很多人都不是发自内心的在做,所以几千年来我们都在那里捣糨糊,既没有健全的法制,也没有几个真正有道德的人。我们不敢正大光明的追求利益,所以我们的经济发展不起来,我们不其强凌弱,所以军事科技也发展不起来。

近100年来,西方世界异军突起,我们一下子慌了手脚,丢掉了虚伪的道德露出本来面目,法制没有完善好道德也丢了,渴望发财致富的我们互相绑架互相欺骗,连健康都得不到保障。还好,天佑中华,通过中西方文化对比,我们看到自身的不足,我们开放包容的心态会让我们很快做出调整,在追求善和真理的路上我们将会获得一颗自由的灵魂。

人心是向善的,健全的法制是救人的良药,是我们全国人民共同的追求,自私自利也不是不能见光,在柏拉图那里,它也是善的,只是别有不良后果,不要触碰法律的底线,聪明的人努力去提升智慧,找到善的真谛才能创造真正问心无愧的的幸福,这远比让众人夸你能干和有道德要有价值得多。但懒于思考不想自救的人是没希望的。

 
已有 0 人赞赏
 
阅读前一篇
钝感力
阅读后一篇
我求真、不再劝善